东海监测中心积极为新入职人员申报沪籍工作纪实

“吴老师,单位给我申请的上海市户口已经审批通过,现在已经落户社区公共户,谢谢您”,9月6日上班的时候,通过2021年东海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入职东海监测中心的应届毕业生小颜兴冲冲来到组织人事科报告这一好消息。

这只是在东海局的领导下、东海监测中心高度重视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梯队建设优良传统的一个缩影,也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实事项目。在中心党委的领导和部署下,中心坚持人才强单位、人才兴事业的工作思路,紧贴员工切身利益诉求、民生所思所盼所想,踏踏实实、切切实实为民办实事、破难题、解民忧。特别是沪籍申报工作成果斐然:自2003年以来,先后为单位职工及家属办理沪籍30余人,其中:“居转户”类7人、夫妻分居两地类7人、人才引进类1人、应届毕业生类15人。

科技创新助力“重点扶持用人单位”遴选加分

在每年非沪籍应届毕业生入职之际,中心密切关注上海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往常工作经验,普通硕士研究生在模拟估分时,距离上海市教委落户标准分值可能会有1-2分的差距。对于近在咫尺、但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一步之遥,中心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提高申报落户的成功率,中心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的作用显著凸显。作为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中心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这一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多次承担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如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公益性专项、国家863课题,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等。按照评分办法,中心在研的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符合上海市教委相关通知评分中所列“用人单位要素分/导向要素”的加分政策条件。在东海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心积极并成功申报“2021年引进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推荐重点扶持用人单位”,为应届生落户申请增加珍贵的“用人单位要素分”3分。

自2018年以来,中心多项在研科研项目符合政策申报要求,已经连续多年成功通过上海市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重点扶持用人单位”的遴选而获加分,已经有3人因增加“用人单位要素分”才顺利申报上海市常住户口。

优化服务与时间赛跑

上海市每年的政策开展落户申请的窗口时间非常紧张,一般自6月上旬发布政策文件到申报材料的接受,仅有20多天,且仅是工作日受理材料,而对于6月初的学生们还没有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为不错过申报的窗口时间,中心领会文件精神、把握政策措施,对照文件将需要准备的材料罗列出“材料清单”,消化吸收后及时传达每一位入职的非沪籍应届毕业生,请他们先行准备,对于不能取得的材料及时请学校等部门出具相关证明,确保申报时间不被耽搁。

2021年申报上海市户口的小张就读学校本部在北京,其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海南,而需要提交的“2021年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个人信息表”中需要培养单位盖章之后邮寄至北京院校本部加盖学校教务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公章,然后重新邮寄至小张后,再由小张将相关材料整理后邮寄至中心,非常费时且无法保证时效。第一次材料递交申报之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受理部门要求“个人信息表”加盖院校本部研究生管理部门印章。此时,距离申报材料截止时间含周末才仅有5天。如果再经过这样一个循环往回的流程,时间肯定来不及。得知情况后的小张,在电话那头急的团团转,带着哭腔询问该如何解决。中心诚恳的向窗口受理老师说明了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再将“个人信息表”回寄至海南,而是扫描后发送小张,培养单位在扫描件上加盖印章后立即邮寄至北京的院校本部加盖印章后寄送至中心后提交受理窗口。窗口老师经请示领导后认可并表示,补送材料在截止日前送达不需要排队取号直接送交原受理老师即可。中心立即将“个人信息表”扫描件发送至小张,告知其解决办法。终于在截止日的最后一刻,中心将符合要求的“个人信息表”送交受理窗口。

中心认真对照上海市教委、学生事务中心有关文件精神,对申报人员的各项材料严格审核,慎把源头关,确保中心经办、递交材料的真实性,提高落户申报的成功率。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非应届毕业生工作人员,中心向他们介绍“居转户”等文件和实施细则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办理上海市居住证,督促他们每年定期进行居住证积分申请,为子女按照文件精神享受教育资源等提供保证;同时,按照上海市人社局相关文件精神,居住证满一定年限且符合条件的人员,中心积极鼓励督促他们按照“居转户”政策条件要求申报上海户口。(东海监测中心  吴祥贵)